漢字是國家和民族的根脈所系,書法和篆刻作為以漢字為載體的傳統藝術,如何在當下得以傳承和發揚廣受關注。作為業界著名的“軍團”,華東師范大學書法篆刻專業的教育一直走在前列。今天(11月23日),“木鐸金聲 以文化人——華東師大書法篆刻研究生教學成果文獻展”暨“頡籀書蹤——陳建勝作品展”在華東師范大學博物館揭幕。本次展覽共展出金石題跋類作品21件,書法作品40件,印屏作品24件,印章原石45方......從教師團隊、課程設置、創作參展等15個版塊全方位展示了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的教學成果。
展廳中,一本本毛筆日記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華東師大書法專業43位學生的“學習日記”。日記的字體包含了小楷、小行草等,其內容既有學生的日常,也不乏所思所感。
“讓毛筆回歸到日常書寫中去,尤為重要。”華東師大美術學院書法系主任張索強調。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人們的書寫狀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提筆忘字成為常態,文字的記錄方式很多時候也由書寫變為敲擊。“書法專業若不提倡毛筆書寫,專業將成為無根之本,無木之源,無法將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張索告訴記者,“用毛筆書寫日記,是目前文化語境中的有效途徑。”據悉,毛筆日記方式已成為華師大書法專業教育的一大特色。
除了毛筆日記,論文專柜和作品集專區同樣吸睛。據悉,華東師大書法篆刻專業學生已有陸續出版發表了三十余篇論文。其中,2015級畢業生陳建勝在校期間用毛筆小楷書寫編著的《說文部首源流——字體演變與字形圖釋》上下冊,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業界和學界均收獲不俗口碑。“頡籀書蹤——陳建勝作品展”也作為本次教學成果展的重要部分設分館獨立展出,共展出51件作品。
豐碩的學術成果成為華師大書法教育的一大亮點。不少專家指出,當下書法教育中普遍“重技輕文”,由此出現了一種怪現象:懂字理的學生寫不好字,技法好的學生又不懂字理。正如華東師大書法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崔樹強所言,書法學習不是單純的技巧訓練,尤其對于高校學子而言,“文”的學習至關重要,“書法專業如果沒有人文素質的依托很難走遠。”
如何兼顧專業理論與書寫技法?經過6年的實踐,華東師大書法專業開設了諸多技法與文化并重的特色課程,例如《商周金文導讀》《說文部首源流》《詩詞.題跋》。此外還增設了書法教育學課程,旨在培養懂教育的書法篆刻人才。
2014年,在上海文聯和上海書協的支持下,華東師范大學在藝術研究所創設書法篆刻研究生專業。自成立之初,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就已刻入專業發展的基因。在本次展覽中,以展促教作為成果展示的重要板塊,梳理了六年來書法篆刻專業師生舉辦的各類展覽及文化活動。
以篆刻為例,以漢字為載體的篆刻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是中國古文字的“活化石”。為弘揚篆刻及其背后的文化,華東師大先后舉辦了“師古鑒今——華東師大金石篆刻展”、“紀念抗戰勝利七十五周年專題篆刻展”、“愛祖國 迎國慶——現場篆刻創作活動”等活動,其中學校首創的“全國大學生篆刻大展”系列活動已成為華師大乃至上海的篆刻文化品牌之一。
近日,華東師大“篆刻”傳承項目成功入選“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張索表示,入選基地后將會進一步完善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篆刻教學課程體系,健全傳承教學機制,推動篆刻進課堂。
此次展覽由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和藝術碩士教育中心主辦,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和美術學院書法系承辦。展覽將持續到11月30日。
網友轉發請注明出處轉載請保留鏈接:以展促教踐行書法美育華東師大書法篆刻研究生教學成果文獻展今日開展本文鏈接http://www.rowery-turowski.com/yishuxuelunwen/19986.html,謝謝合作!868學術論文網